來源:網(wǎng)絡資源 2021-09-15 13:18:36
我對故鄉(xiāng)最深刻的記憶,莫過于美食入口的那一刻,酸甜苦辣咸在舌尖上競相綻放,在味蕾上跳起了絢爛的舞步……
(開篇,小作者就緊緊抓住自己對味道的感受,用雅致的語言渲染出了一種美妙的感覺,為引出下文奠定了基礎。)
一、馬奶味
還不到六七歲時,我最期待的莫過于看到滿臉皺紋的老婦人牽著一匹馬,在人群熙攘的大街小巷里穿梭的身影。馬的腥膻味自然也不可避免地飄入鼻翼,但我從小到大就沒有嫌棄過,而是快跑幾步,叫住那位老婦人,她嫻熟地牽馬轉身,取個塑料杯擠奶給我。(文字充滿了畫面感,寥寥幾筆,便將讀者帶入了童年的街巷之中;并且,小作者結合了自己的嗅覺、視覺等各種感官展開描寫,使場面更加富有立體感)也許,對現(xiàn)在的人來說,生馬奶的味道非常奇怪,但那卻是我當時最迷戀的味道。
媽媽是從來不喝馬奶的,但平日里總在我耳邊絮絮叨叨:“馬奶性味甘涼,蛋白質又多,補虛強身,清熱止渴,F(xiàn)在喝馬奶身體倍兒棒,長大后病就少了……”(尋常、質樸的話語,卻飽含著媽媽對“我”的關愛,使馬奶的味道的背后又多了一重親情的滋味)可每每這時,我便開始厭煩媽媽的嘮叨,只得端著馬奶躲到門外去喝。
夕陽攜手余暉,照在遠處那位老婦人干枯黝黑的手上,為她和她身邊的馬鍍上了一層淡淡的金邊,看上去自有一種神秘的美感。漸漸地,我便忘卻了手上馬奶的淡淡膻味,只留下唇齒間蕩漾的一抹清甜了。
二、燈盞香
稍大一些時,便喜歡上了燈盞糕。燈盞糕是浙江溫州的特色名點,也是溫州十大名小吃之一,歷史悠久,最遠可追溯至元末明初。燈盞糕流傳大街小巷卻又不沾染任何俗氣,實在是一種難得的美食。
從小到大,我一直覺得燈盞糕著實是一面較鼓,而另一面較扁的,便認為“燈盞糕”這名字取得甚有幾分微妙,像極了燈盞。(探尋“燈盞糕”名字的由來,充滿了童趣)不加蛋的燈盞糕是我的最愛,酥軟的油皮配上香甜的蘿卜絲,簡單而不單調,一口咬下去,便滿口生香了。
媽媽也做過燈盞糕。每每心血來潮時,便是在斷雁叫西風的時節(jié),上街買幾張餃子皮包上蘿卜絲,放入油鍋幾分鐘便炸好了,滋味絕對不亞于街上賣的。我夸贊時,媽媽便笑道:“這可算不得什么絕技,把餃子皮拿來直接做,算是懶人的方法了呢。”聽了媽媽的話,我默不作聲,不變的依舊是拿起燈盞糕往嘴里大口地塞著,于是,一家人便和和氣氣地笑成了一團。
三、魚肉鮮
我父親是七里的人。七里港位于甌江入口處,具有港闊、水深、浪小、不淤、不凍的特點,是中國沿海屈指可數(shù)的天然深水良港,不過最重要的是,那里有著做海鮮美食的各式餐廳。
我們去得最頻繁的那幾日往往是每年的春節(jié)。也許是因為水質冰涼,讓魚肉比往日吃起來更加美味。魚肉是一扇扇的,通透如瓊脂,入口即化,讓人吃完后仍忍不住要舔舔嘴唇。
冬日是沒什么鳥兒的,只有天際偶然劃過的一只落單的孤雁,不知要如何回故鄉(xiāng)。(看似無關的景物描寫,卻飽含韻味。落單的、迷失故鄉(xiāng)的孤雁,和下文所表達的鄉(xiāng)戀形成一種含蓄的照應。)
吃魚往往沒什么技巧,不外乎是一口連肉帶刺地吞下后,再吐出細長的魚刺。不過,吃白魚往往最麻煩,骨頭密密匝匝;但我也吃出了些門道,知道魚背上的哪塊肉含的骨頭大,味道更好。“鮮”字由魚、羊拼成,大概就是因為魚的鮮美吧。(本段漫談吃魚的技巧,充滿了趣味性,極富生活氣息,讀來令人感覺十分親切。)
說來也愧疚,我仿佛從未真正親身體驗故鄉(xiāng)的味道是如何產(chǎn)生的;但故鄉(xiāng)那熟悉的味道,大抵是鐫刻在我的心頭,一生也無法抹去的吧。
(結尾升華主題,由食物聯(lián)系到故鄉(xiāng)情,耐人尋味。)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wǎng),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