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wǎng)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wǎng)整理 2020-02-12 15:37:42
c、答案表述術語化:采用教材政治術語或時政精辟術語;
d、答案結構邏輯化:各要點之間要有一定的主次、先后、微觀、宏觀等邏輯關系;
e、答案編寫完整化:聯(lián)系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最新觀點進行創(chuàng)造性答題而爭取加分(內在美);
f、字跡書寫整潔化:要注意改卷老師的心理,以喚起閱卷老師的同情心和印象分(外在美)。
問答題技巧二
觀點一:意義類主觀題答題對策
1.根據(jù)主題分析意義。即分析設問中的事件或措施對誰有意義;
2.尋找角度分析意義。即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意義;
3.回歸教材分析意義。即把試題與課本知識聯(lián)系起來尋找思路;
4.要遵循由小到大、由近及遠、由微觀到宏觀、由直接到間接的原則。
觀點二:談作用、影響、意義
意義型的設問有“積極影響”“經(jīng)濟、政治意義”“意義”等。
基本思路:“意義型”主要是針對某一“做法”或某一“事件”有什么意義來設問,回答這種設問的題目時,首先要明確有經(jīng)濟意義、政治意義、社會意義。還有對個人、國家、社會的意義。
答案要點要緊緊結合所學的知識點和題目所提供的材料(抓住材料中的關鍵詞、關鍵句),有些題目作答時必須結合黨和國家提出的最新精神,及從現(xiàn)實意義角度考慮。這類題目可以套用“有利于.....”“體現(xiàn)了........的需要”“促進......”“推動……”等。
問答題技法三
觀點一:為什么(原因)類
[題型特點]:此類一般設問以“為什么說”,“為什么要”等形式呈現(xiàn)。
[解題技巧]:初中道德與法治一般按照“必要性+重要性+意義”作答。一般情況下要回答“這樣說”“這樣做”的依據(jù),意義(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時也要回答不這樣做的危害。解答中,一般應由近及遠,由直接到間接,先經(jīng)濟后政治有次序、有條理展開說明。
觀點二:簡要說明......這樣做的道理?為什么要樣做(說)?(理由)
解題方法:一般情況下要回答:“這樣說”、“這樣做”的依據(jù)、意義(重要性)、必要性等,有時也要回答不這樣做的危害性。在解答中,一般應由近及遠、由小到大、由直接到間接、有秩序、有條理地展開說明。
基本思路:是什么?為什么?(一般答題時側重于為什么)
①是什么——材料中的具體做法(多用于進行設問轉移);
、跒槭裁——原因+意義或不這樣做的危害。
問答題技巧四
解演繹題要講骨肉相連:
演繹題是近年來中考道德與法治試卷材料分析題中出現(xiàn)的一種新題型,之所以稱為新題型,并不是說以前沒有,而是指在中考中不常出現(xiàn),大多是作為高考題型。演繹題,實際上是相對于歸納型材料題而言的。歸納型材料題,往往要求學生閱讀材料,并根據(jù)材料信息得出結論。與此相反,演繹型材料題則是在設問中先呈現(xiàn)觀點或結論,然后要求學生在閱讀材料的基礎上,說明材料體現(xiàn)的觀點,即說明材料與觀點的關系,演繹題在設問中最明顯的標志是“如何體現(xiàn)”、如何反映”“怎樣得出”等字眼。此類題型的設計重在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概括能力,是考試中失分較多的主觀題之一,特別是在沒有經(jīng)過相關訓練的情況下表現(xiàn)尤為明顯,學生不是答不中要點、答不全面,就是根本不知如何回答。
實際上,此類題型盡管“形散”(材料的選取越來越多樣化、新穎化),但“神”不散(答題的規(guī)律和套路不變),只要認識這種題型的設計思路,掌握一定的答題技巧,諸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通常情況下,包括演繹題在內的思想品德主觀題大多使用“逆向推理”的思路設計,即先明確要考的知識點,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材料的選擇與整合。這樣,材料的選擇帶有明確的方向性,也就使大多數(shù)呈現(xiàn)的材料能夠比較集中地反映要考查的知識點,只不過有的材料對知識點的呈現(xiàn)是顯性的,有的是隱性的,不易察覺。所以,告訴學生所給材料絕不是可有可無的,善于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是解決主觀題的一個突破口。
在實際教學中,我還發(fā)現(xiàn),如果單純用方法說明方法,效果不太理想,每次遇到同類型問題時,學生又忘得一干二凈了,而重新“炒冷飯”,學生能真正聽進去的內容也不多。這也是有的老師經(jīng)常抱怨“明明講了n次的題型,怎么一轉眼就忘了”的原因所在。因此,解題方法除了要講究科學性之外,還要注意趣味技巧,要讓學生不容易忘記,最好能起到“一兩撥千金”的效果,既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又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融科學性與趣味性于一體,促使學生會學、善學、樂學。
“骨肉相連”是我在實踐中總結的解決演繹題的方法,實施下來,效果不錯,不僅使學生深刻領會到演繹題的解題方法,而且避免了“炒冷飯”的無奈,生動形象,簡單易記。所謂“骨”,就是指題目所給材料的中心句或者主旨句,要抓住材料的“主心骨”,區(qū)別于題目所給的其他材料,因為有的材料是背景性、介紹性的,甚至有的材料是干擾性的;而“肉”是指設問中所要體現(xiàn)的觀點或內容。嚴格來講,演繹題必須有“骨”有“肉”,要“骨肉相連”,有“骨”無“肉”或者有“肉”無“骨”都不能得分。也就是說,只有材料呈現(xiàn)而沒有觀點說明,或者只有觀點說明而無材料輔助都不能得分,只有將材料和觀點對應才行。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wǎng),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