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整理 2020-02-06 23:41:30
學習的實質并不在于知識量,而在于學習過程中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對知識的簡單應用是“淺層次思維”,進行抽象邏輯思維是“深層次思維”。
初二的教學內容和以前相比有一個顯著的變化,就是思維方式由“形象思維”為主,變成了“抽象思維(邏輯思維)”為主。
學生的“思維準備”在小學沒能做好,到了中學仍然按小學的思維方式去學習和思考,當然會變得很吃力,于是就被分化下來了。
2.初二是厭學情緒的高發(fā)期
很多家長不明白,孩子在小學和初一時,上學很聽話,老師留的作業(yè)按時完成,家長囑咐的話也聽得進去,為什么一到了初二,孩子卻開始討厭學習、討厭寫作業(yè),并且對于家長叮囑的一些話,也開始表現出了強烈的反抗情緒呢?
其實,開始厭學,表明他已經開始思索學習的意義了。如果他找不到自己為什么要學習的原因,那自然就不愿意堅持下去,就會厭學了。
升入初二以后,思維能力開始快速發(fā)展,并且有了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遇到問題的時候,他們不再想先問爸媽怎么辦,而是他自己會在心里想:
這件事為什么會這樣?
我該怎么辦?
放在學習上就變成了:
我為什么要學習?
學習不好又能怎么樣?
3.沒有養(yǎng)成中考要求的學習習慣
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學習的積極性主要取決于學習興趣和克服學習困難的毅力。
有一部分學生較聰明,在小學學得很輕松,所以不需要十分努力就可以取得好的成績。這些學生常常會因為聰明而受到家長和老師的贊揚。
他們錯誤地以為,取得好的成績,原來如此簡單,不認真不努力也可學好。養(yǎng)成了做事馬虎,不求勝解,怕吃苦等不良習氣。
但到了初二就完全不同了。初二一年的知識量要超過整個小學六年的兩倍。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