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P99~102頁)(指南6頁)<識記>
(1)主要原因:①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江南溫暖濕潤,土地肥沃,有利于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②南方戰(zhàn)亂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③北方人民大量南遷,充實了江南的勞動力,也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加速了南方經濟發(fā)展的步伐(最重要原因);④南北方人民共同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開墾出大量良田,使江南得到迅速開發(fā)。
(2)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及經濟重心南移的進程:①三國時的吳國,重視農耕,江南經濟得到發(fā)展;②西晉末年,中原人民開始大量南遷,帶來了先進生產技術和勞動力,促進了江南的開發(fā);③東晉南朝時期,使江南得到迅速發(fā)展;④從五代十國起,南方的農業(yè)生產水平逐漸超過北方;⑤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最后完成。
六、北魏(鮮卑族)孝文帝(拓拔宏)改革與民族融合(P105頁)<理解>
1、背景:4世紀后期,鮮卑族拓拔部建立北魏。439年統(tǒng)一了黃河流域,結束了十六國分裂的局面。各民族共同生活,出現(xiàn)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為了順應這一趨勢,北魏孝文帝進行改革。
2、主要內容:
(1)政府規(guī)定,官吏按季度領取俸祿,嚴禁貪污;
(2)實行均田制: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農民向政府交稅,并承擔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3)遷都洛陽:為接受漢族的先進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494 年遷都洛陽;
(4)接受漢族先進文化:下令鮮卑貴族采用漢姓,改穿漢族服裝,學習漢話,提倡同漢族人通婚。
3、作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國古代杰出的少數(shù)民族(鮮卑族)政治改革家。
七、紙的發(fā)明和蔡倫改進造紙術(P77-78)<理解>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紙的國家,西漢初期,已經出現(xiàn)用于書寫和繪圖的紙。東漢時候,宦官蔡倫總結勞動人民經驗,于 105 年,改進了造紙術。 造紙術由我國傳遍世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對世界文化的傳播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八、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起(P81—83頁)<識記>
1、佛教的傳入:佛教產生于古印度,西漢末年(公元前后)沿絲綢之路傳入我國中原地區(qū)。東漢明帝時,派人到西域求取佛經,迎來西域高僧,并在洛陽建成我國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馬寺。佛教的傳播,對我國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道教的興起: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東漢時期在民間興起。道教的思想來源于戰(zhàn)國時期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術,奉老子為教主,稱他為“太上老君”。張陵是道教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教徒尊他為張?zhí)鞄煛?追求長生不老,得道成仙的宗教)
九、石窟藝術(P116)<識記>
1、開鑿的原因:南北朝時期的石窟是統(tǒng)治階級為了宣揚佛教而開鑿的。(石窟藝術與都佛教的盛行有關)
2、主要的石窟群:①云岡石窟(在今山西大同,開鑿于北魏前期);
、邶堥T石窟(在今河南洛陽,開鑿于北魏至隋唐時期);
、鄱鼗湍呖(在今甘肅敦煌,開鑿于隋唐時期)是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第二冊P37)
十、《史記》(P85—86頁)《資治通鑒》(第二冊P74頁)<識記>
1、《史記》:是一部杰出的歷史巨著。作者是漢武帝時著名的歷史學家司馬遷,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的史事,是我國歷代封建王朝編寫史書的典范,又是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著作,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魯迅先生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2、《資治通鑒》:(第二冊P74頁)北宋歷史學家司馬光主持編寫的《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巨著。這部書按年、月、日順序,敘述從戰(zhàn)國到五代的歷史。對研究我國古代歷史有重要參考價值。
新初三快掃碼關注
中考網(wǎng)微信公眾號
每日推送學習技巧,學科知識點
助你迎接2020年中考!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wǎng),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