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翻譯句子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準確翻譯文言文,必須注意三點。
1.正確地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即結合上下文語境,理解句子在文中的直接意義和隱含信息
2.用現代漢語的詞匯和語法來翻譯,做到文從字順,簡明規(guī)范,暢達流暢
3.是在翻譯時注意句意表達的完整和關鍵實詞、虛詞的用法。
翻譯原則
一是“信”,即翻譯準確無誤,忠于原文;二是“達”,即翻譯通順暢達,無語病;三是“雅”,即翻譯自然生動,富于表現力。
文言翻譯“七訣竅”
一是“留”,即專用名詞,如國號、年號、人名、地名、物名、職稱、器具、特殊稱謂、特殊學術用語及專業(yè)術語等,照錄不譯。
(1)、保留國號、帝號、年號、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等專有名詞。如:
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 (《公輸》) 其中“公輸盤”、“楚”、 “云梯”等詞就可以保留。
(2)、保留文言文中一部分沿用至今的實詞。如: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游褒禪山記》)
其中“山”、“五”、“六”、“里”、“有”等詞可以保留。
二是“補”,即翻譯時補出翻譯成分。增補語句。文言文中,有的句與句之間跳躍很大,翻譯時要根據上下文增補一定的語句,使意思通暢、完美。如: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曹劌論戰(zhàn)》)
可譯成: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派大軍來攻打魯國。莊公將要出兵抗戰(zhàn),曹劌聽到這消息,要求面見莊公。 (1)把文言文中為行文簡潔而省略的句子成分補出來。如: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捕蛇者說》)
句中主語多處省略,翻譯時都要補出來: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 (蛇)觸草木,(草木)盡死;以(蛇)嚙人,(人)無御之者。
(2)補出判斷句中的判斷詞“是”。如:秦,虎狼之國。(《屈原列傳》) 譯為:秦國是虎狼一樣的國家。
(3)補出量詞。文言文中,數詞往往直接修飾名詞;數詞直接用在動詞前面。翻譯時要把量詞補出來。
如:陳涉佐之,并殺兩尉。(《陳涉世家》)“兩尉”譯成“兩個軍官”。
三是“刪”,即刪去不譯的詞,如發(fā)語詞,湊足音節(jié)的助詞等。
(1) 刪除無意義的虛詞。如:夫戰(zhàn),勇氣也。(《曹劌論戰(zhàn)》)其中“夫”是個句首助詞,可以刪掉。
再如:雖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其中助詞“之”,只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翻譯時可以刪去。
(2)有的表敬副詞可以刪去。如:張良曰:“謹諾。” (《鴻門宴》)譯成:張良說:“遵命。”刪去了“謹” 。
四是“換”,即把古詞包括一些特殊的習慣用語(如“謫”“遷”等)換成現代詞。
(1) 把 文言文的某些詞,換成與它相當的現代漢語的某些詞。如:吾聞而愈悲。(《捕蛇者說》)
其中“吾”換成“我”;“聞”換成“聽到”;“愈”換成“更加”;“悲” 換成“悲痛”。
(2)用本字換通假字。如: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鴻門宴》)用本字“早” 換通假字“蚤”。
五是“調”,即調整語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習慣。
(1)調整前置賓語、后置賓語、后置介賓短語的語序等。如:
沛公安在?(《鴻門宴》)譯作:沛公在哪里?把前置的賓語“安”調整到動詞“在”之后。
(2)調整使動、意動、為動等動賓關系的語序。如:項伯殺人,臣活之。 (《鴻門宴》)譯作: 項伯殺了人,我讓他活下來。再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齊策》)譯作:我的妻子認為我美麗,是偏愛我啊。
(3)調整互文見義的語序。如: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出塞》)譯作: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隘,出征萬里的人還未歸來。韻文講究精練,這是互文修辭的特點。
六是“并”,在文言文的一些單句或對偶、排比的復句中有“變文”(“互文同義”)的用法 ,幾個同義詞配合使用。翻譯時可以合并。
如:追亡逐北。(《過秦論》)
其中“追”“逐”都是“追逐”義;“亡”“北”都指“敗逃的軍隊”,翻譯時就可以合并譯為“追逐敗逃的軍隊”。
上面介紹的基本上是直譯的方法,無法直譯的,也不能逐字逐句地硬譯,那就要在傳達原作精神的前提下采用意譯的方法。
七是“意譯”,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義,直譯會不明確,應用意譯。
如:秋毫不敢有所近。 (《鴻門宴》)
直譯:連秋天里野獸的毫毛也不敢接近。聽起來很別扭,不如意譯為:連最小的東西都不敢占有。這樣聽起來容易讓人理解、接受。
新初三快掃碼關注
中考網微信公眾號
每日推送學習技巧,學科知識點
助你迎接2020年中考!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