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家長幫全國站 作者:幸福公主夢 2015-12-16 14:36:20
案例1
5月24日晚10時許,大連路一居民樓發(fā)生慘劇。一名女高中生從后窗墜下,幾分鐘后,120救護車和民警趕到現(xiàn)場,急救人員為墜樓者做了心電圖,但發(fā)現(xiàn)女孩已幾乎沒有生命體征。女孩隨后被送到青島市立醫(yī)院進行搶救。但因傷勢太重女孩最終被確認死亡。據(jù)悉,墜樓女孩今年剛剛18歲,正在讀高中。據(jù)其家長介紹,女孩生前學業(yè)考試壓力大,精神上有些抑郁。可惜,花一樣的年華,還沒有開放就這樣的凋零了。
案例2
衡水二中上半年內(nèi)2名學生先后跳樓自殺,第一起是去年10月10日,后一起是今年3月29日。讀完這則新聞,我的內(nèi)心久久不能平靜。在“衡水模式”被全國多地熱捧學習并被不斷輸出的現(xiàn)實背景下,這則新聞無疑是一服清醒劑,它讓我們看到衡水模式背后隱含的嚴重的教育問題。難道出狀元的學校,就一定是好學校嗎?就一定是成功的教育模式嗎?
案例3
我半個月前到一個朋友家里做客,發(fā)現(xiàn)他孩子自從和我打了招呼后,一直躲在屋里。我剛開始還以為他病了。后來才聽我朋友說,學習壓力太大,學校的作業(yè)和課外輔導班的作業(yè)太多,現(xiàn)在休息下,晚上12點之前就做不完了。我很疑惑,給我朋友說:不至于這樣吧。
我朋友說,自己當年差十分沒有考上清華,遺憾了大半輩子。怎么也得把孩子送到清華去,F(xiàn)在所有的家長們都在給孩子報各種班,學校每次考試都搞年級大排名,學習上不進則退,不能有片刻的松懈。
我聽了之后很無語。
家長們總寄予孩子眾望
家長們總寄予孩子眾望,總是習慣性的要求孩子達到這個目標,達到那個目標。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潛力也是有限的,愛好也是少量化的,不可能面面俱到。
大部分的家長都“望子成龍”,巴不得孩子各科永遠考第一。有家長可能會反駁,望子成龍沒有什么不好,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呢?
咱們靜下心來好好分析下,什么是“人中之龍”呢?什么樣的孩子才能稱得上“優(yōu)秀的孩子”呢?難道就是簡簡單單的考試分數(shù)?
很顯然,大部分的家長們都沒有理性的想過這個問題,沒有思考過問題的答案。在大部分家長朋友的眼睛里,只有唯一的一個判定標準,就是孩子的學習成績(或是學校的年級排名)。
孩子們都是獨特的不一樣的,但我們當下的教育用的僅是一個單一的標準,即哈佛的標準,或者說北大、清華的標準,唯分論徹底把素質(zhì)教育擊垮了。
在不考慮并列的情況下,一個班第一名就只有一個。你要是拿了第一,別人肯定就不能拿到了。班里一群孩子坐在一起學習,唯一的目的就是拼搶第一名。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一些孩子除了自己用功,還會想辦法來“阻礙”別人的腳步,這無異于要求孩子們“互相殘殺”。所以,這個方向從根本上就錯了。教育首先就要讓孩子喜歡學習,讓他們學習喜歡的知識,他們擅長的東西,這樣孩子才能學得、生活得幸福,潛能才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fā)揮。
而老師們在教育上的作用呢?老師認為,就應(yīng)該是幫助孩子們找到自己喜歡的,并循序漸進、孜孜不倦地引導、教導他們。讓一些學生喜歡上繪畫,讓一些學生喜歡上化學,讓一些學生喜歡上古文……
讓我們無奈的是,目前國內(nèi)的教育資源的確太匱乏了,家長們一開始的憂患意識就很嚴重,任何時候都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家里一直給孩子灌輸分數(shù)至上的思想,用唯一的分數(shù)標準來“評估”自己的孩子。
這種唯分數(shù)論,間接導致了孩子們在人生成長過程中的“重智輕德”,做事功利化。我們都知道,現(xiàn)在國內(nèi)的教育就是一分遮百丑:只要分數(shù)好,其他都可以做,甚至是做手腳,想辦法進“占坑班”。
只要孩子考試考得好,獎勵不求自來,甚至有的家長告訴孩子別把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心得教給其他的孩子,也不要把好的資料借給其他的孩子。
品德的塑造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自私,開始變得只考慮、只關(guān)注自己學習,成為名符其實的學習機器,甚至對家人都很冷漠。讓我們不得不擔憂的是,這樣的孩子在離開了父母之后能走多遠呢?
分數(shù)、成績,僅僅是孩子成長之路上的一個方面。如果家長朋友們過分關(guān)注孩子的分數(shù),所有的行為都“唯分數(shù)是瞻”,在人生的大道上,其實是在害孩子。
教育重在引導,而不是逼迫
教育的重在給予孩子們正確的引導。家長和老師要做的是在孩子成長出現(xiàn)嚴重偏差時及時糾正。在教育孩子時應(yīng)更多地強化“努力學習可以開拓眼界增長知識”,弱化“上不了好大學就找不到好工作”,應(yīng)告訴孩子只要努力了,今后無論從事什么工作都是為社會做貢獻,自己都不會留有遺憾。
學校教育也應(yīng)該將高度單一的唯分數(shù)至上的評價體系改革為以個體能力為核心的個性化和多樣性的評價,將每個孩子內(nèi)在潛能激發(fā)出來,讓他們在不同領(lǐng)域發(fā)揮自己創(chuàng)造力。更為重要的是,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一定要杜絕語言、身體和精神暴力的發(fā)生。
教育目的是什么?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培養(yǎng)孩子追求幸福人生的能力,能夠通過教育讓孩子們獲得能力去追求幸福生活。這種能力并不能以分數(shù)為衡量標準。法國的大學入學考試要考哲學的申論題,但是我們的教育體系卻逼迫學生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來鞏固最低階的生理需要與安全感的需要,以至于自尊心只能靠收入與地位來維系,而不是引導學生去探索人生多元的價值,讓他們在其中發(fā)現(xiàn)自己能認同且和能力相符的發(fā)展目標。
德國的教育也是如此,我們都知道德國的工科高效很強,其實你到過德國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職業(yè)教育才是最好的。很多德國人,都把自己當子女送到職業(yè)技術(shù)學校去,學習一技之長(不過他們的確做得非常好,學的技能很扎實,畢業(yè)后根本不擔心工作)。合理的教育匹配了合理的社會分工,這些職業(yè)學校出來的學生,工資收入也都不錯。
請給孩子機會了解自己
很多人可能很疑惑,孩子怎么不了解自己呢?孩子真的有機會了解自己嗎?有多少路,是孩子自己選擇的呢?
每一個社會都通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來發(fā)展學生追求幸福人生的能力,但是我們的家庭教育幾乎完全缺席,社會教育是負面的效果遠遠大于正面的效果。而學校教育則鮮少花心力去培養(yǎng)學生婚姻、親子、伙伴關(guān)系等情感能力,或者引導他們?nèi)フJ識自己和思索人生的目標與意義,更遑論自我實現(xiàn),以及靈性與自我超越的需求。
整個家庭與社會用過度練習填滿學生的時間,讓他們沒有機會透過跟同學的沖突與互動來學習團隊合作、同儕排擠與解決沖突的能力;甚至沒有時間學習安頓自己的煩惱、委屈、忌妒、挫折等情緒,也不知要如何調(diào)整夢想使它變成具有可行性的理想。
其實,小學的學習目標只需要設(shè)定在“足以支持初中階段的學習”就夠了,多出來的學習成就無助于初中階段的學習,幾近浪費;同樣的,初中與高中的學習目標也只需設(shè)定在“不妨礙下一階段的學習”就夠了,過度的練習不但是浪費,更排擠了孩子其他方面的成長空間。
許多大一學生瘋狂的浪費時間打電玩,因為靠高三學的微積分和物理就可以勉強應(yīng)付美國人寫的大一教科書,也因為絕大部分學生根本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進大學。
中小學階段的過度練習讓孩子沒有機會了解自己的興趣,也沒有機會發(fā)展出主動學習的意愿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進了大學之后校園里充滿迷惘而浪費青春的男女,即便是專注于課業(yè)的學生也還是學了一堆沒有用的專業(yè)知識,而犧牲了追求幸福的完整能力。這樣的社會,很難說是有理性的社會!
大學是最需要鍛煉工作能力,學習生存技能的時間段,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學習時間,可是我們的孩子,進了象牙塔之后,早就學疲了,學煩了,早就沒有了學習興趣和動力源。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中小學可以拿到很多奧賽的獎牌,我們的高等教育為什么這么差勁,為什么迄今還拿不到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一大原因了。
總之,還是標題的那句話,拔苗助長,讓孩子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是個偽命題。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shè)備訪問中考網(wǎng),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